華體會體育近日,記者走進修文縣谷堡鎮平寨村梭坡組看到,從進組路、串戶路到每家每戶庭院一塵不染,看不到白色垃圾或者亂堆亂放的雜物。整個村寨,嶄新的房屋、院墻、道路,加之干凈整潔的環境衛生,令人賞心悅目。
進組路上,一位右手殘疾的中年人正揮舞竹掃帚,華體會體育認真排查衛生死角、華體會體育清掃泥沙、落葉。據了解,這位中年人名叫桑貴祥,長期勤勞肯干、樂于助人,因為村里無論大事小事都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被當地村民尊稱為“一把手”。
今年,梭坡組村民邀請桑貴祥擔當日常衛生“保潔員”,全組65戶村民每戶每年籌集資金50元作為“保潔費”支付給他,于是,讓他有了一份穩定“工作”。
“我一個星期打掃一次衛生,主要是打掃進組路和4條支路、2個廣場。每天,我都會到處走走看看,見到垃圾就撿起來,進行分類處理。華體會體育”桑貴祥一邊勞動一邊告訴記者,“每個月可以領到200多塊錢的勞務補貼,錢不多,也不是目的,主要是想把我們生活環境搞好一點。”
“他平時打掃衛生非常細心,我們村民也很支持,平時都不亂丟垃圾,寨子里辦紅白事,大家就一起把衛生打掃干凈。以前我們這個地方可能是最差的寨子,到處殘垣斷壁、垃圾成堆,現在我們寨子房屋建好了、路修好了,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方面的管理也跟上了,大家生活得很舒心!”平寨村梭坡組村民張正鳳感慨地說。
據悉,作為市級鄉村振興示范點、縣級農村“五治”綜合示范點,在農村“五治”工作中,谷堡鎮平寨村先后拆除28棟老舊危房,實施宜居農房改造130戶、庭院整治150戶,建成文體廣場3個,進一步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在此基礎上,平寨村不斷完善“治垃圾”基礎設施和工作機制,設置可回收物回收點和有害垃圾貯存點14個,招聘公益性保潔員3人,配備垃圾箱59個、垃圾桶12個、垃圾清運車1輛。同時,通過完善村規民約、實施垃圾分類“積分制”管理,引導村民做好垃圾干濕分類,將濕垃圾用于養殖或還田還土,將干垃圾送往可回收物回收點和有害垃圾貯存點兌換積分和生活物資。
張正鳳說:“平時我們將可回收垃圾提到回收站,按斤數可以領取積分。積分高的,華體會體育可以評‘星級文明戶’,還可以領取洗潔精等物資。”
平寨村還通過黨員帶頭,每月定期開展環境衛生大掃除,讓戶外垃圾無處藏身。谷堡鎮平寨村黨支部書記王大斌說:“前期是黨員帶頭打掃衛生、清理垃圾,群眾看到后,大家就跟著學、跟著做。”
然而,集體大掃除并非長久之計。平時東家不忙西家忙,村民很少能湊到一塊兒來開展活動。針對問題,平寨村梭坡組干部群眾借鑒城市管理經驗,想出了這樣一個“金點子”:大家自發籌集“保潔費”,聘請專人打掃公共場所環境衛生、收治白色垃圾。
王大斌說:“每戶每年籌集50元錢,交給做不了重活、平時勤勞卻不能找不了工作的一名殘疾人,由他來負責我們日常的衛生,這樣就規避農忙時節喊不到人集中打掃衛生、華體會體育收治垃圾的弊端。”
據悉,平寨村梭坡組村民籌集“保潔費”,請專人打掃衛生、收治垃圾的經驗做法,已經在全村及至全鎮進行推廣。目前,在谷堡鎮烏栗村、折溪村不少村民組,村民同樣在籌資聘專人收治垃圾,讓“治垃圾”進一步成為常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