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體會體育21萬元,裝在袋子里沉甸甸的,一沓一沓地摞起來能有老高。保潔員趙秋艷拾到了,這些錢怕是她辛辛苦苦工作好幾年也攢不下來,她卻從來沒動過據為己有的念頭,第一反應是替失主著急,“這個年代還帶這么多現金,肯定是有什么急事,說不定是救命錢,咱們得趕緊還給人家。”
從清晨撿到錢到物歸原主,只用了大半天時間。當天下午,失主將錢認領回來,拿出一千元要贈予趙秋艷,要求她一定收下。趙秋艷盛情難卻,最后將失主、物業和保潔公司贈予的獎勵金一起捐給了需要的人。
趙秋艷今年54歲,退休后到順義區仁和花園二區做保潔。在保潔主管和其他物業工作人員眼里,這件事發生在她身上并不意外,“趙姐是一個特別實在,特別熱心腸的人。”生活里,她是遠近聞名的好鄰居,曾擔任所住社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家庭中,她是婆婆稱贊不已的好兒媳,盡心盡力照顧已經九十多歲高齡的婆婆。除了跟愛人分享,她沒跟其他人再提起過拾金不昧的事,“我相信不僅是我,誰撿到都會原樣歸還的。”
如果你意外撿到21萬余元現金,你會怎么辦?仁和花園二區保潔員趙秋艷的選擇是立即歸還失主。
那是半年前的2月1日上午八點,趙秋艷像往常一樣,正在仁和花園二區19樓后的區域打掃衛生。
19樓后畫了不少停車位,趙秋艷走到一輛白色轎車旁邊華體會體育,突然發現了一個紅色手提袋。她還以為是個生活垃圾,準備去撿。
撿起袋子一看,里面滿滿當當裝著一沓沓現金。趙秋艷有點慌了,“這是誰掉了這么多錢在這里呀?不得急壞了。”
趙秋艷顧不上數錢,立刻給保潔組長打電話,“我說我撿到了一包錢,現在這個年代還帶這么多現金,肯定是有什么急事,說不定是救命錢,咱們得趕緊還給人家。”
冬天風大,趙秋艷擔心錢被吹跑了,在車底和車旁邊四處尋找有沒有吹散的鈔票,一時沒找到,也不知道去哪里尋失主。趙秋艷和保潔組長商量了一下,兩個人決定先將現金送到物業,拜托物業幫忙尋找失主。
在物業辦公室,工作人員用驗鈔機數了一下,趙秋艷嚇了一跳,足足有219900元。當天下午,失主發現現金丟失了,報警后警方輾轉聯系到了物業,失主李先生在民警的陪同下來到物業領取丟失的現金。
原來,當天早上六點多,失主開車回小區,停車后從后備廂里拿東西,不慎將裝錢的袋子遺落在了車邊。李先生發現現金丟失后特別著急,沒想到這么快就失而復得了。李先生十分感激趙秋艷,一直拉著她的手不停地說“謝謝”。趙秋艷心里的大石頭也落了下來,她給李先生講述了自己發現紅色袋子時的場景,提醒他,“以后別這么不小心了,賺錢都不容易啊。”
李先生現場就從紅色手提袋中掏出了一千元鈔票,堅持要贈予趙秋艷,“謝謝大姐幫忙”。趙秋艷連忙拒絕,“這是我應該做的,沒什么特別的,換了別人也會這么做的。”
當天的保潔工作還沒有完成,趙秋艷轉頭就回去繼續工作了。沒想到,趙秋艷快下班時,李先生又來物業找她了。他堅持說,不送趙秋艷一點感謝金,心里過意不去,還給趙秋艷和物業其他工作人員買了水果。
趙秋艷看失主態度真誠,實在難以拒絕,只好應下失主贈予的一千元錢,但是她心中已經有了主意,“我要把錢捐出去,捐給那些山區兒童、貧困學子和需要錢的重病患者們。”
聽聞此事后,物業管理層和保潔公司也各獎勵了趙秋艷500元,囑咐她一定要收下。李先生還送來了一面錦旗,掛在物業的辦公室里。趙秋艷所居住的光明街道裕龍四區社區,也送給了趙秋艷一張拾金不昧的證書作為表彰,趙秋艷興高采烈地把證書貼在自家墻上。
下班回家之后,趙秋艷跟愛人分享了這件事的經過,愛人聽到失主最后把錢領回去了,才松了一口氣,連連說“那就好”。聽到趙秋艷想把失主、物業和保潔公司獎勵的錢捐出去的想法,愛人也非常支持。“我愛人跟我想到一處去了,他一心尋思著,丟了這么多錢心里得多著急啊,一口氣帶這么多錢,肯定是急用啊。”趙秋艷說。
趙秋艷的女兒則是在朋友圈里看到了母親拾金不昧的新聞。女兒趕緊打電話給她,說:“這么好的事怎么不跟我說啊,我還是看別人轉發才知道的,撿了這么多錢立刻還回去了,媽媽真偉大!”趙秋艷聽到女兒的話,心里喜滋滋的。她向女兒表達了準備將獎勵金捐出去的想法,女兒立即應允華體會體育。最后,在女兒的指導和幫助下,趙秋艷通過網絡渠道將獎勵金捐贈給了需要幫助的人。
工作上,趙秋艷的主管對她贊不絕口,“大姐干的活我從來不用操心,有些你都沒想到的地方,她都給你打掃得干干凈凈,從來沒見過哪個業主投訴她負責區域的衛生。”
2019年,趙秋艷年滿五十歲,從燕京啤酒廠退休。一方面為了補貼家用,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發揮點退休后的余熱,趙秋艷偶然聽說裕龍四區社區招募垃圾分類指導員,便去應聘了這個崗位。
垃圾分類指導員是個又臟又累的活,經常要在臭氣熏天的垃圾桶里挑出居民扔錯的垃圾,因此很多人都做不久。趙秋艷不信邪,“我退休前就是個工人,這有什么干不了的。”
結果,垃圾分類工作上來就給了趙秋艷一個下馬威。垃圾分類指導員需要接受三到五次社區組織的垃圾分類培訓,熟練掌握垃圾分類知識。趙秋艷年紀大了,記憶力比不上年輕人華體會體育,文化水平也不高,之前從沒接觸過垃圾分類知識。而花花綠綠的分類方法,打破了她對垃圾的原有認知,她總是記混,暗自著急。
“鋰電池是有害垃圾,食品包裝袋不是廚余垃圾,別記錯了……”那段時間,為了熟悉業務華體會體育,趙秋艷整天念叨著這些知識。
一個星期左右,趙秋艷已經基本熟記垃圾分類知識了。她特別有成就感,“如果不是社區給我培訓學習垃圾分類知識,我也不會理解垃圾分類工作的意義。”
牢記垃圾分類知識只是一步,難度更大的挑戰還在后面。一上崗,趙秋艷就發現了,指導居民在投放垃圾時正確分類,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垃圾分類剛開始推廣,不少業主不買賬,也不肯了解學習垃圾分類知識,還是像以前一樣,隨便找一個垃圾桶一股腦扔進去。
趙秋艷有耐心,她認真勸導不肯分類扔垃圾的業主,給業主演示到底怎么分類,業主不耐煩,她也不著急,“垃圾分類能減少環境污染,現在全市都開始試點推廣啦,咱們其他業主都能分得這么好,說明它不難啊,您只要在家里多準備點垃圾袋,按我教您的操作就可以了。”
她還貼心地跟業主說,如果分類的時候把握不好華體會體育,可以隨時來問她,真要不小心分錯了也不要緊,她能幫忙挑出來,重要的是要培養垃圾分類的意識,“接受垃圾分類是個過程,咱慢慢來嘛。”
居民亂扔垃圾,可是需要垃圾分類指導員“買單”的。剛開始,趙秋艷很是苦惱,有些后悔,“說起來容易做著難啊。”扔錯的垃圾需要垃圾分類指導員撿出來重新分類,“你都難以想象里面有什么,剩飯剩菜、廁紙、紙尿褲等等,我回家以后想起來,也是吃不下飯。”
但談起自己推廣垃圾分類的成果,趙秋艷還是很驕傲。她說:“那幾位不愿意垃圾分類的業主,我跟他們好好溝通幾次后,再也沒有看到他們在我值班的時候亂扔垃圾。時間長了,大家養成習慣了,扔錯垃圾的情況也越來越少了。”
2021年,因為其出眾的垃圾分類工作,趙秋艷被光明街道評為“最美普法監督員”。她負責的是10號桶站,居民們也許不知道哪個是10號桶站,但說起哪個桶站最干凈、哪個垃圾分類指導員最熱情,都說是趙秋艷。就連負責垃圾清運的司機來收垃圾時都夸她,“收拾得真干凈。”
因為趙秋艷的愛人還沒退休,經常要住在工作單位,沒法每天都回家,于是趙秋艷承擔起了照顧婆婆的責任。
趙秋艷的父母都已經去世,她把婆婆接到自家來,像對待親生母親一樣照顧婆婆。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工作沒有休息日,趙秋艷決定換工作,從事保潔行業。“做保潔,每個月能休息四天,我就可以利用這四天時間,多推著婆婆出門溜達。”趙秋艷說。
婆婆有關節炎,站起來是“O型腿”,近幾年走路已經很吃力,步履蹣跚,只能靠輪椅代步。趙秋艷常常會推著婆婆去河邊的公園看風景,看到別人跳廣場舞、玩空竹、打陀螺,婆婆總是像個孩子一樣笑得開心。
看起來溫馨平常的婆媳生活,背后都是趙秋艷的汗水。夏季,趙秋艷要給婆婆帶上蒲扇再出門。秋冬季節,因為婆婆腿腳不好,趙秋艷每次給婆婆穿衣服,得花費近一個小時時間。從秋衣秋褲,穿到棉襖、圍巾、帽子……趙秋艷給婆婆穿得嚴嚴實實的,出門風吹不到雨淋不著。
由于婆婆已經九十多歲了,身體的衰老越來越明顯,時常犯糊涂,連自己兒子也認不出,還出現了大小便失禁的情況,常常沒說一聲就尿褲子了。起初,趙秋艷的愛人想的辦法是穿紙尿褲,但婆婆總嫌紙尿褲不舒服。趙秋艷心疼婆婆,一口氣批發了許多條秋褲,婆婆尿一條洗一條,勤洗勤換。
婆婆還總是喜歡把東西藏在被褥底下,怕被誰偷走了似的。護手霜、雪花膏、瓜子花生……這些趙秋艷都在婆婆褥子下面發現過,感到哭笑不得的同時,好脾氣的趙秋艷也愿意多陪婆婆聊聊天開開玩笑,“就像照顧一個孩子一樣照顧她唄。”
在趙秋艷眼中,婆婆就像個“老小孩”。婆婆不愿意戴假牙,總是把假牙拿下來泡在水里,說啥也不肯戴。趙秋艷拗不過她,專給她做一份“軟乎飯”,餃子、胡辣湯等等。
家里來客人的時候,婆婆總要跟他們夸這個好兒媳,“秋艷對我真好,比我閨女還好,我閨女都沒給我洗過腳。”趙秋艷聽見了這話,心里樂滋滋的。
久而久之,趙秋艷好員工、好鄰居、好兒媳的名聲在外,說起這些善舉,趙秋艷笑著說從來沒當回事,都是舉手之勞。她表示,無論是對鄰居、對家人,還是對待陌生人,“勿以善小而不為”。作為一個普通人,她想多從事公益事業,多多奉獻自己,為社會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我以前跟我愛人說,我們倆退休后可以去大山里照顧那些留守兒童,現在雖然走不開,但也可以盡力多做些對社會有用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