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體會體育在生我養我的家鄉水土不服,實在打臉,我帶著一臉發紅打皺的皮,干澀腫痛的鼻腔,華體會體育泡起的雙眼皮,滿嘴的潰瘍,回到深圳,心里很是不甘——到底是家鄉嫌棄了我,還是我脫離了家鄉呢?
我又想起村里那個定居美國的人,在美國幾十年了,現在想要回歸故里,他回到家里,是吃漢堡還是辣椒和腐乳呢?
中午子揚回家吃飯,抱怨沒大家樂的好吃。你看,你以為家常菜健康營養,孩子留戀快餐豐富多彩的口感,所以,你以為的好,只是你以為的,你心疼孩子吃快餐,也許那正是他的幸福!
買了一升裝的純牛奶,煮了奶茶,煮了冰箱里自己做的芋圓,用壓力鍋煮了冰糖紅豆沙。
和了一團面,忽然就不想蒸饅頭了,每個面團里包一撮白砂糖,用手掌壓扁,取了家里最小的鍋,開了最小的火,一個一個餅烙起來。
看著餅鼓起來,像一個吹起來的氣球,夾出來放竹編的盛具里,又一點點地塌下來,餅皮柔韌粉萱,華體會體育這是烙餅做成功的樣子。
不過我不像我媽,總想一日三餐得到大家的認可,我不,我自己滿意就好了,孩子一生出來就屬于社會,我不必背負太多職責。華體會體育
艾老師(子揚班上的家委主席)在群里發起聚會,說要討論諸如:孩子們即將畢業拍照怎么搞呀;回家總是關上門不跟老母親交流怎么搞呀;老母親減肥計劃總是達不成,咋回事啊;領養的兔子有沒有再懷二胎呀;硅谷銀行的巨款有沒有取出來呀?……哎……一堆事,所以,一句話:得聚餐了!附加一串壞笑的表情。
懂的都懂,隔段時間找一個主題來聚餐,熱熱鬧鬧八卦一陣,把主題扔到太平洋里,撈都不去撈,純嘴上痛快一下——吃喝一陣,七嘴八舌、濟濟一堂、嘰嘰喳喳一場。華體會體育
有一次,要求全體跳舞,還拍成視頻,不跳不行,我的老臉算是丟沒了,桌上還玩擊鼓傳花的游戲,輪到的要講一個“我有你沒有”的東西,她們有的有高學歷,有出國經歷,有多處學區房,有海外房產,有出身高貴……到我,我說我有一個寫了十年的博客。
有一次聚餐,要求一個清唱一首歌,那次來了冰美人,她學音樂出身的,開口一首《左手指月》,嚇得大家噤若寒蟬,但是游戲規則不改,不唱不行,我又獻了一次丑。
后來又一次聚餐,談對孩子的教育,我吐槽了親子間的一些事情,被眾矢之的,說不可以怎樣怎樣,應該如何如何,我狼狽不堪。
聚餐定在今晚7點,地鐵兩站在,一處露天平臺,燒烤、水果、酸奶、啤酒的聚餐。
提及小學最后一期了,去聽聽大家對孩子上學的打算,同時也可能是最后的聚餐了,初中各奔東西,難再聚集了。
想想也是這個道理,于是和她一起,欣然前往,走到地鐵站,人流如織,大家都戴了口罩,唯有我沒有準備,便又打起了退堂鼓。
佳佳媽說她去幫我弄一個口罩,如果她弄不來,她陪我一起不去了。但是,她向星巴克要到了口罩,深圳如此便利,我已經沒借口不去;同學媽媽如此友好,我沒有理由出逃。
現場氣氛很熱烈,男士負責干活,女士負責聊天。從來不參加班級媽媽活動的樂樂媽這次也特地來了,直言想探探風向,初中大家都去向哪所學校。
討論從來不可能有結果,只是讓大家心里有了更多的漣漪,可以在不同學校之間搖擺。
我趨向方便近距離的B學校,然后B學校被兩個媽媽說得渣都不剩,動搖了我的決心。
一會兒想著去水平相對弱點的學校,也許壓力更小,沒有太多挫敗感,會更自在地如魚得水,那些可能淹沒在鳳尾里的努力,在雞群里可以得到凸顯。
一會兒又想,好的學校可能“千帆競發,百舸爭流”,能帶動前進的步伐,華體會體育在拼搏的氛圍里能走向更努力的方向。
中國的文化像打太極,所有理論都可以找到論證平衡的依據,況且三十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案例,比比皆是,很多事情蓋棺尚不能定論,博覽亦不能定奪,倒不如井底之蛙來得專注幸福。
誰都沒有明確說想去向哪所學校,女人的心思你別猜,選擇的事情還得自己苦苦掙扎。
聚會回來,我問李陸的想法,他明確地說:“就B學校!因為已經在C學校呆了6年小學,已經夠了,不想還上他們的初中,還在同一個教學模式里套著。”
他周末一定和他的同學老汪聯系過了,因為他之前是堅定C學校的,說得和現在選B學校一樣的堅決。
子揚說:“媽媽,我沒上過初中,我不知道選哪個學校,你一問我,我就感到好緊張,媽媽,你們決定吧。”
我們決定當然沒問題,就怕他去到后發現自己的好朋友沒在一起,又覺得另一個學校可能更好呢?